- 注册时间
- 2015-5-4
- 最后登录
- 2022-3-11
- 阅读权限
- 10
- 积分
- 0
- 精华
- 0
- 帖子
- 0

|
本帖最后由 大叶 于 2019-4-1 12:54 编辑
朝克山 发表于 2019-4-1 11:42 
鲁克同志日理万机,进桑拿房前还不忘要整顿D风,他做了重要批示还未传达到曹妃甸的首钢现任班子手里,在门 ...
首钢建厂之初“史”:
“海归”高管带来西方文明和工业救国理想
20世纪初叶,龙烟铁矿的发现,催生了首钢的诞生。龙烟铁矿地处华北燕山山麓,历史久远,“从汉置女祁县开始,已有2000余年建制”。龙烟中的“龙”指龙关,“烟”指烟筒山,由当时的龙关县三叉口、辛窑,宣化县的烟筒山及二县交县处的庞家堡四处铁矿组成,矿脉多断折,矿层大致为东西走向,属于浅海沉积矿床。
1912年,丹麦矿冶工程师麦西生(F.C.Mathisen)到中国考察,在北京街头买到龙关县(现赤城县)辛窑村出产的“红色颜料”,进行化验后发现是品位很高的赤铁矿。同年,设在天津的日本大仓洋行也得到了龙烟矿石标本,便向中国政府提出合资开采要求,并派人到辛窑一带调查,但由于北京政府的拒绝和洋行的调查结果不佳,故未做进一步交涉。
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国际市场对钢铁的需求骤升,导致世界各国铁价暴涨。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聘请瑞典国立地质调查所所长安特生博士(J.G.Andersson),来华任农商部矿业顾问。安特生带领麦西生、米斯托、新常富等人组成勘探队,赴龙关境内勘察,发现了储量丰富的铁矿,写出《直隶宣化龙关铁矿报告》。同年12月,米斯托又发现了庞家堡矿,写出《直隶宣化龙关县之庞家堡铁矿报告书》。他们根据推断,继续向西勘察而路经宣化,当地百姓以铁矿石展示,又发现了烟筒山铁矿。
距离北京150公里的龙关县,发现大型铁矿的消息轰动了朝野,安特生因此获得中华民国北京政府“三等嘉禾奖章”。1917年,安特生对烟筒山再次勘察,次年提交了《宣化烟筒山铁矿》的调查报告。当时,中国地质界对龙关、烟筒山矿评价很高。1936年,卓宏谋编著的《龙烟铁矿厂之调查》记载,龙烟铁矿储量为9164.9万吨,占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估计的全国铁矿总储量10亿吨的9%。
发现龙烟铁矿之后,北京政府的一些政要就动了开矿的念头,最先提交报告的是陆宗瀚,其兄是参与日本“二十一条”谈判的驻日公使陆宗舆。1916年6月,陆宗瀚向北京政府呈文,提出集资100万元,组建龙关铁矿股份有限公司,先采矿再办炼铁厂。但由于当时政局变幻不定,派系斗争激烈,北京政府无暇顾及此事,陆宗瀚关于开矿的呈文成了泥牛入海。
虽然陆宗瀚的呈文没有回音,但是钢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的巨大威力,强烈震撼着东方古国,使北京政府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。1918 年 3 月 16 日,官商合办龙关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,不久又因为烟筒山铁矿的发现易名为“官商合办龙关铁矿股份有限公司”。握有实权的北京政府总理段祺瑞控制了龙关铁矿的开采权,委派陆宗舆为督办、丁士源为会办,张新吾为经理,程文勋为主任工程司。徐绪直、宋铁林、黎秉经、盛泽丞、李祖绅等官僚买办为股东和董事,并请安特生为技术顾问,一面组织开采铁矿砂, 一面开始制定“建炉设厂计划”,选择炼厂厂址。
陆宗舆(1876年7月5日—1941年6月1日),浙江海盐人,字润生,少年时期即被乡人称为“神童”。其父早年经商,自幼受到商业家庭的熏陶。青年时期的陆宗舆思维活跃,极具追求新事物的思想。1899年,陆宗舆赴日本留学,入早稻田大学政经科,其间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十分认同,接受了日本维新思想,认为日本政府进行政治改革、建立君主立宪政体,并在经济上推行“殖产兴业”,学习欧美技术,进行工业化浪潮,提倡“文明开化”、社会生活欧洲化、大力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,坚信是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,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。
1906年冬,陆宗舆以大清帝国二等参赞的身份,陪同五大臣出访欧美考察宪政。一路走访了英、法、美、德、俄、意等国家,考察了各国的宪法、国法,还研究了市政、警政等新政建设;其中以对德国的研究最为深刻,回国后将考察成果写成《欧美政治要义》一书,清廷依据此书制定了新官制,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。
陆宗舆的东洋留学和出访欧美经历,使他对世界工业文明具有了超前的目光和独到的认识,也使他对如何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有了自己的主张,决心把石景山炼厂建成国内最先进的企业,建成中国“北方工业之中心”。他认为“炼厂为铁矿首先之基本”,“办理铁矿之难不在采矿,而在炼铁;铁矿之利不在售砂,而在于钢铁。”
纵观世界钢铁业的发展,世界炼铁和炼钢的大工业生产,分别始于十七世纪20年代和十九世纪70年代的英国,之后在德国、法国、美国、俄国、日本等国家陆续得到发展。1875年,全世界生铁产量为1400万吨、钢产量190万吨。1875年~1913年,西欧各国和美国的工业化需要大量钢铁,又相继大力发展了转炉和平炉,因此生铁产量和钢产量都得到了迅速增长,1913年分别达8000万吨和7650万吨。而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,更是把钢铁工业推向了发展的高峰。
1919年初,龙烟铁矿公司开始筹建石景山炼厂,首先进行选址工作。陆宗舆同美国(伯利恒公司)专家及我国矿冶工程师组成的选址团队,到预选地区实地考察,决定以成本低廉为主,涉及地势、地质、供电、运输、炉渣处理和水、煤、矿石、石灰石的供应,以及周围环境等方面做综合考虑,先后实地考察了宣化、石景山、天津、坨里、长辛店、卢沟桥、三家店、通州和丰台九地。经过权衡利弊,认为石景山距龙烟铁矿150公里,可利用京绥铁路运矿;距炼焦煤产地六河沟400多公里,可利用京汉路运输;距石景山十几公里处有将军岭石灰石矿,石景山西有永定河水量充足,北有京华电灯公司石景山电厂,水电便利。石景山地质构造坚固,适合建设高炉;工厂位于京畿便于北京政府控制。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,使北京政府决定在石景山建厂。之后美国贝林马肖公司又派选址专家来华,择唐山和秦皇岛两处进一步与石景山比较,也认为在石景山建设炼厂最为理想。
1919年6月,美国工程师格林主持建设的石景山炼厂破土动工。
为把石景山炼厂建成中国北方工业中心,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为该厂聘请的高级管理人员,分别留学于日本、美国、英国和比利时,他们是中国清朝末年最早派到国外的留学生,这些近代中国率先“开眼看世界”的炎黄儿女,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,也带来了工业救国、振兴中华的思想。
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,陆宗舆认为,要把石景山炼厂建成国内最先进的企业,成为中国“北方工业之中心”,就必须在钢铁冶炼设备和企业管理两方面入手,从一开始就要站在世界的前列。为此,陆宗舆对购进的炼铁设备要求极高。在购进设备之时,他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,主要原因是在陆宗舆的生涯中,他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渊源。他在青年时代赴日留学,回国后又于1913年出任中国驻日本全权公使,加上他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十分认同,使他对日本具有特殊的感情。但是,在选购石景山炼厂冶炼设备的决策中,亲日派陆宗舆没有选择一衣带水的“日本造”,而是舍近求远瞄准了地球的另一端,执意进口美国设备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因当时日本钢铁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远远赶不上美国。美国钢铁工业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迅速崛起,1890年的钢产量已经达到480万吨,一举超过英国而跃居世界首位。从此,美国的钢铁工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产量,便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、独占鳌头;到了二十世纪初,美国钢产量已占到全球粗钢产量的1/3。而日本钢铁工业虽然在明治维新后得到迅速发展,生铁产量从1880年的1.6万吨,增至1913年的25万吨,钢产量也达到了24万吨,但是日本的钢铁产量与美国相比,显然落后了许多,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
陆宗舆在“五四”运动中虽然被国人斥责为“汉奸”,但是在石景山炼厂的顶层设计上,体现了他的工业强国追求和理想。陆宗舆冒着得罪日本人的风险,成套引进美国设备,聘请美国人出任工程师,委托美国贝林马肖公司设计制造1号高炉。1号高炉设计为钢壳斜桥双罐上料,总容积397.8立方米,日产铁250吨,为当时世界上大中型高炉。炼铁设备和材料也由美国各大企业制造——炼铁炉和热风炉为纽约马歇尔公司制造,耐火砖是哈宾逊公司的产品,蒸汽鼓风机为皆苏兰德公司制造,蒸汽卷扬机为奥梯斯公司制造,两台蒸汽机车来自英国。
为了把石景山炼厂建成中国北方工业中心,陆宗舆在国内外聘请顶尖人才建设并管理企业:以每月1000块大洋的高薪,聘请美国工程师格林指导建厂施工;石景山炼厂工程司兼代主任的程文勋,毕业于比利时列日大学矿科;石景山炼厂副主任工程司兼机务处主任符宗朝,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机械系;化铁处主任胡博渊,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采冶科;土木处主任由英国达勒姆大学土木工程科毕业的黄澄瀛担任;会计处主任由北洋大学采矿科毕业的冯宝鉴担任……
1919年5月4日,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。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三千多人集会游行,反对北京政府的卖国行径,要求取消“二十一条”卖国条约,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陆宗舆(三人均为龙烟铁矿股东)。6月5日,上海等地工人相继罢工,支援北京学生斗争。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,撤消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陆宗舆的职务,并拒绝在“巴黎和约”上签字。“五四”运动,给建设中的石景山炼厂带来了深远影响,进一步坚定了建设者们工业救国的理想信念。陆宗舆虽然被解除了职务,带着家眷跑到天津避难,但是石景山炼厂的建设并未停步。
1921年4月,美国制造的炼铁设备陆续运抵石景山,主要有日产铁250吨高炉1座;受热面积3363平方米的热风炉4座;50马力立式蒸汽机驱动的上料卷扬机1台;2500马力、最大风量993立方米/分、风压1.7千克/平方厘米的送风机2台;蒸发量4至5吨、汽压12千克/平方厘米立式水管煤气、煤两用锅炉5台;容积426立方米、直径7.62米、高13米的高架水塔一座。此后,工程开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,石景山炼厂计划于1922年5月竣工出铁。
然而,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,双方在北京长辛店、马厂、三家店一带交火。石景山炼厂处在兵戈夹击之中,炼厂员工纷纷跑进北京城里躲避战祸,5月的出铁计划完全落空。 |
|